-
beat365官方网站 >> 社会实践
-
当前位置: beat365官方网站>>新闻类>>团学风采>>社会实践
优秀案例个人十九——家乡成就感悟
发布时间:2023-02-14 15:35
在本次社会实践中,我们走访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基诺族、傣族、哈尼族三个少数民族村寨,拜访了云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基诺大鼓舞代表性传承人何老师,了解到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在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不断传承发扬,一些即将失传的少数民族文化得以挽救,一些缺失的少数民族文化得以完善,同时国家也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和文化,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让各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传承和发展。
01
拜访基诺族大鼓舞传承人——何老师
何老师从1983年开始学习民族舞蹈,1986年开始教授村子里的年轻人学习基诺族传统歌舞。她在村子里教授愿意学习的年轻人,同时在一些文艺工作者的帮助下对原本的大鼓舞进行艺术化加工,之后便开始带领舞队到各地表演。起初是在乡上,后来到州里、省里最后到全国。这个过程中何老师在政府的鼓励和其他民族学者、文化传承人的帮助下开始自己编舞、编曲,对传统的大鼓舞进一步创新,把基诺族动人的舞姿带到了各种各样的舞台上。何老师还在政府的鼓励和帮助下成立了基诺族手工艺品合作社,用来传承和发扬基诺族传统的织布和刺绣技艺,她在传统手艺中融入了一定的现代元素来改造传统服饰和首饰,把它们宣传到其他民族。
02
向傣族村寨村干部,了解民族村寨建设情况
在傣族村寨景坎村中,我们了解到西双版纳傣族在当地人口中占比较大,文化氛围较为浓厚,由于傣族的民族节日许多都与宗教活动有密切联系,而傣族的民族宗教保护较为完整,因此傣族的民族节日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保留,除了传播范围较为广泛的泼水节,本族人民对于其他傣族节日也有传承,如开门节、关门节等。
村寨内还保留了傣族独特的栏杆式建筑,同时村寨在村干部的带头建设下,将牲畜原来养殖在建筑一层的习惯更改,在村内多植花草,使得民族文化与时俱进。
03
走访哈尼族村寨,了解当地民族生活
最后我们走访了哈尼族分支爱伲族的村寨,当地政府通过成立哈尼协会协助寨子传承发展当地的传统文化。
通过村长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寨子每过一到两个月就会举办一次传统节日。我们也在寨子里参观了爱伲族节日用的独绳秋千,爱伲族的秋千和我们记忆中的不同,颇具特色。独绳秋千立于斜坡上,由4根支架交叉成“十”字捆绑,上装一根横木,横木上部拴一根拇指粗的藤条,下端结一扣,藤条中段拴一根约2米长的细藤条。秋千的起源,可追溯到几十万年前的上古时代。那时,爱伲族的祖先为了谋生,不得不上树采摘野果或猎取野兽。在攀缘和奔跑中,他们往往抓住粗壮的蔓生植物,依靠藤条的摇荡摆动,上树或跨越沟涧,这是秋千最原始的雏形。秋千要荡三上三下。三上意为高山竹林茂密;三下意为来年丰收、害虫被赶跑。荡秋千象征着爱伲族族人民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和期许。
04
心得体会
本次社会实践,我们坚持实事求是,深入大山调研,切身体会了基诺族、傣族、哈尼族三个民族的多元化的风情文化与生活上的巨大改变,同时更加深刻地了解到国家民族政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进步和文化传承发扬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说:“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华民族辉煌的文化史,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大学生,我们希望通过本次社会实践传承先进的中华文明、讲好属于人民的中国故事、展现丰富多彩的中国形象。对于文化学习,我们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习先进模范人物,树立远大理想,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一个新时代大学生应具有的文明程度;对于文化传承,我们要在学好功课的情况下,做好进入社会的知识储备,坚定文化自信,主动在多元化的平台上弘扬宣传民族文化,为激活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尽心尽责,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断奋斗。